难忘的露天电影
□陈超
三月的风还裹着料峭寒意,我趁着休班的空当,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淄川老家。暮色刚刚浸透村口的泡桐树,村口电线杆上的大喇叭里突然传来村主任沙哑的吆喝:“今晚放《地道战》,都来晒麦场看电影啊!”这声吆喝像把旧钥匙,咔嗒一声拧开了我记忆的锁眼。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机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农村的文化生活是相对贫乏的。1997年,我正上小学,那时候放学后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看露天电影。只要听说哪个村子要放电影,不管多远,都会拉着小伙伴一路小跑着赶过去。
把板凳拿上后,我迫不及待地来到放电影的场地,那片空地上已经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乡亲。男人们叼着烟卷,聊着家长里短;女人们抱着孩子,有说有笑;孩子们则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我的目光很快被那台放映机吸引住了,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即将开启一个奇妙的光影世界。
天色渐暗,放映员老师开始调试机器,白色的幕布在两根木桩间缓缓拉开。不一会儿,电影《地道战》的片名出现在幕布上。影片开场,那紧张激烈的战斗画面立刻抓住了所有人的心。冀中平原的人民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利用地道与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战士们在狭窄低矮的地道里穿梭自如,时而突然袭击敌人,时而又巧妙地躲避敌人的追击。那一声声枪响,仿佛就在耳边回荡,让观众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中。
“高家庄的民兵真是厉害!”旁边的本家叔叔忍不住赞叹道。“那可不,咱老百姓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一位大爷接口说道。孩子们则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幕布,被主人公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
电影里,民兵们在地道里与敌人周旋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有的趴在地道口放冷枪,有的在地道内传递情报,还有的巧妙地设置陷阱,让敌人防不胜防。每当看到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大家都会欢呼雀跃;而当民兵们遭遇危险时,众人又会不由自主地握紧拳头,替他们捏一把汗。
记得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最崇拜的就是那些英勇无畏的民兵。每次看完电影,小伙伴们都会模仿电影里的人物,找来一些树枝当作武器,在家里的院子里或者胡同里“打游击”。我们会划分出不同的阵营,有的扮演民兵,有的扮演敌人,嘴里还模仿着枪炮的声音,玩得不亦乐乎。那时候的快乐是如此纯粹,没有电子产品的干扰,没有复杂的烦恼,只有简单的模仿和无尽的欢乐。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地,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低矮破旧的房屋也被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楼所取代。村里的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汽车、家电等现代产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然而,在这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看着眼前这群同样沉浸在电影中的乡亲们,我发现,虽然时代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对露天电影的热情却从未减退。那种聚在一起,共同分享一部电影的快乐,是任何高科技产品都无法替代的。电影接近尾声,高家庄的民兵最终取得了胜利,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电影的赞美,更是对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希望的历史的缅怀。
散场后,大家慢慢地散去,但我却久久不愿离去。这片空地,这场电影,承载了我太多的童年回忆和对家乡的眷恋。那时的快乐是如此简单而又真实。没有抖音、快手的诱惑,只有邻里之间的欢声笑语,只有对一场电影的热切期盼。我知道,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漫长,这份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都将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让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