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鸢寄语
□潘志强
春用一支多彩的画笔,勾勒出五彩斑斓的绘卷,它催醒嫩绿的草芽,轻抚柳树垂下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与春风嬉戏。娇艳的桃花,粉粉嫩嫩,像天边的云霞,在暖阳下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燕子从南方归来,在空中盘旋呢喃着,诉说着旅途中的见闻。春天,不仅为世间带来盎然的生机与无尽的活力,更在人们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聆听春的声音,欣赏春的色彩,用心谱写属于自己的春天故事。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当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三月的微风带着别样的温柔,轻轻撩拨着记忆的琴弦,将我拉回到那些与风筝有关的悠悠岁月。小时候村子里的三月三,也是孩子们期盼的节日,一进入三月,我们便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盼望着那一天快快到来。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风筝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奢侈的欢乐,大多数时候,我们得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我和小伙伴们跑到村后的竹林里,挑选那些细长且韧性好的竹子。竹林里,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我们穿梭其中,眼睛像寻宝似的搜寻着合适的竹枝,找到满意的,便用家里带来的小锯子,小心翼翼地锯下一段。那锯竹子的声音“沙沙”作响,仿佛是竹子在和我们诉说着即将展翅高飞的喜悦。将竹枝带回家后,便是精心地削制骨架,这可是个经验活,需要极大的耐心。爷爷总会在一旁指导我们,他那宽厚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一下一下地将竹子削得平整光滑,竹屑一卷卷纷纷落下,在地上铺成一层浅黄。截成长短不同的竹段,接下来扎骨架,相互配合,有拿捏竹段的,有扎线、捆线的,造型有菱形、五角星、八角形的,骨架做好后便是糊纸,我们会找出家里过年时剩下的花纸,花花绿绿的,透着喜庆。把纸张小心翼翼地糊在骨架上,再用面糊仔细地粘好每一个边角,一只简单的风筝便初具雏形。最后,系上长长的细线再带一个大点的线轴。看着亲手制作的风筝,心中满是欢喜,它不是一只风筝,而是承载童年欢乐与梦想的飞行器。
终于盼到了三月三,那时的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飘浮着。“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整个村子里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鹿,拿着自己的风筝,从各个角落涌向村头的大晒场。我迫不及待地找了个空地,准备放飞我的风筝,小伙伴在一旁帮忙举着风筝,我则一手拿着线轴,一边快速地奔跑起来,边跑边大声喊:“志军,快放手。”志军松开手,风筝借着风势,摇摇晃晃地飞了起来。我俩满心欢喜,可还没等多久,风筝突然一头栽了下来,我有些沮丧,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是风筝的尾巴有些短,导致重心不稳。之后给风筝加了一段长长的纸条作为尾巴,再次尝试,风筝稳稳地升上了天空,越飞越高。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当风筝在天际稳稳翱翔,我的心也跟着飘了起来,阳光毫不吝啬地倾洒,给风筝镀上一层金边,彩色的纸鸢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仰首望去就像自由自在的鸟儿。村头晒场上,伙伴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回荡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大家奔跑着,跳跃着,呼喊着,手中的线轴时而飞速转动,时而又被紧紧攥住,风筝似是挣脱了束缚的精灵,在春风里肆意摇摆。炊烟袅袅升起,村子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可伙伴们仍舍不得离去,沉浸在风筝带来的欢乐中。
童年已渐行渐远,每当春风拂过,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放飞风筝的春天。风筝,是情感的寄托,寓意着欢乐与美好,也蕴含着淡淡的乡愁与离别的愁绪。在游子的心中,风筝就像是故乡的记忆。当身处异地他乡,看到天空中飞翔的风筝,思绪便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到故乡的土地上,想起故乡的亲人和朋友,想起故乡那熟悉的田野和炊烟。风筝那飘忽不定的轨迹,恰似游子漂泊的人生,虽然向往远方,却始终心系着故乡的根。当风筝线突然断裂,风筝随风远去,那种无奈与失落,就如同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不舍与惆怅。但即便如此,风筝所寄托的那份情感,却永远不会消逝,就像离别的人们之间,那份深深的牵挂与思念,无论相隔多远,都始终萦绕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