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双中心”融合打造宣讲“津”字招牌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兴起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是中国杂技的重要发源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月16日,在宁津县融媒体中心“智慧宁津”手机客户端平台上,“津”讲时刻宣讲上线,来自宁津县艺术中心的李美丽在线讲解宁津杂技的发展。
据悉,“津”讲时刻是宁津县依托县融媒体中心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播党的理论政策的重要创新举措,也是宁津县打造“津”字招牌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品牌项目的一个缩影。宁津县在全省率先推动“双中心”共建整体布局,依托县融媒体中心的宣传舆论阵地,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管理服务平台,两个国家级试点一起建。今年,宁津县开展“津”讲时刻、“津”榜题名、“津”色盾牌、“津”日之声等一系列“津”字招牌宣讲品牌项目,利用嵌入式宣讲方式,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让“津”字招牌的宣讲有阵地、有队伍,宁津县依托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56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580余处理论宣传宣讲室,先后成立党旗飘扬志愿服务分队、小马扎志愿服务队、红领巾宣讲团、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宣讲团等6大专业志愿服务分队,面向全体市民分众式开展义务宣讲工作。在“智慧宁津”手机客户端开设“津”讲时刻线上集中宣讲专栏,组织宣讲员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录制视频宣讲。除此之外,他们还把理论宣讲的“主战场”搬到群众的生产生活现场,利用农村大集宣讲、小马扎授课、大槐树下宣讲等面对面方式,使党的理论得到有效传播,有效答疑释惑。
宁津县利用“双中心”平台互联互通,打造了“智屏融合”项目,使政策理论宣传宣讲工作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建立了覆盖全县788个自然村和社区的文明实践智能广播系统,早中晚定时播放红色故事、党的政策、文明倡议等内容;在小区电梯、公交车、人流量大的路口、广场安装了统一终端管理的智能屏幕,播放理论宣传、政策解读、知识科普等内容,将文明实践宣传触角延伸到了群众日常生活的每一处。
宁津县还依托山东广电智慧云打造了“宁津县文化云志愿服务平台”,群众打开“智慧宁津”手机客户端,需要什么宣讲内容,需要哪方面的志愿服务,就可以在平台“下单”,志愿者根据群众需求,“定制”宣讲内容和志愿服务方式。同时他们围绕群众的接受习惯和接受能力,统筹朗协、曲协等10大协会力量,将理论知识用讲故事、案例、朗诵、音乐、民谣等方式,讲清楚、讲明白。截至目前,共注册各级志愿服务队伍1013支,志愿者62830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8万余次,形成了“移动门诊”“津日说法”“田间课堂”等21个特色品牌。
“我们坚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个国家级试点一起建,释放1加1大于2的协同效应,有效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中共宁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于妍说。(县委宣传部孟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