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民生社会

04版:关注

返回 2020年12月17日

改造“小厕所”改善“大民生”

我市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本报讯(记者单颖颖于钦水)近日,记者走进胶河生态发展区高家庄村,街道整洁,庭院干净。63岁的村民呙玉坤告诉记者:“自从政府统一给村民改造了旱厕,大家的卫生习惯改了,整个村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我市自2016年开展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工程,到目前共完成10多万户的改造任务。1 4个镇(街、区)、823个村百分之百完成了改厕任务。今年我市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人口300户以上的223个村农村公厕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让改厕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生动注脚。为了让改造后的厕所长期发挥作用,我市根据服务半径及人口数量,在农村配建14处农厕管护服务站,成立专门的抽运维修队伍,配备大小吸粪车48辆,建设40座农厕粪污中转站和25处污水管网集中接纳点。充分利用现有4处城市污水处理厂、6处镇区污水处理厂、18座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1座21000立方米规模化大型沼气站、20座农村小型沼气站有利条件,探索因地制宜的厕所粪污收集、处理方式、分类推进,形成了“厕所粪污—沼气沼液—有机肥—有机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厕所粪污—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无害化处理两种模式,成为了循环经济、无害化处理的新亮点。  
  本着便民惠民利民的原则,我市持续加大财政补助力度,让农户每年享受一次免费粪污抽吸服务。同时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引进“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化管理技术,打造了涵盖综合指挥、智能报修报抽和中转清运三大系统的“高密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智能管护平台”,建成了网络远程监管、智能管控运营、农户需求一键满足的全域、全时智能化管护责任链。“我们通过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专业化抽取,无害化处理,巩固农村改厕成果,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全市建成农村改厕管理服务站36处,农厕粪污中转站37座,配备抽粪车47辆,污水管网集中收纳点25个,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渣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厕所革命”关系民生福祉,映照初心使命。我市立足“管用、能用、实用”原则,在农村厕改过程中,既下大力气也用巧功夫,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管用的模式,解决了“粪污处理难”这一顽疾,以高质量的服务、为民着想的情怀,切实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