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查询
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高新区报>要闻
  □本报记者 王雅宁
  暑假期间,潍坊高新区鸢都社区广场满是欢声笑语:孩子们围着3D打印卡通挂件兴奋讨论、老人们摇着蒲扇欣赏旗袍秀、年轻父母在多功能活动场地遛娃唠家常……
  “以前带孩子只能在小区里转转,现在有了多功能活动区,孩子玩得开心,我们也能和邻居拉拉家常。”隆基花园小区居民谭先生道出鸢都社区“空间微更新”的真切变化。一块曾闲置的空地,经社区组织居民共商共议、合力改造,变身融合运动、休闲、儿童娱乐功能的“幸福驿站”。这份家门口的美好,正是高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厚植社区治理根基的生动实践。
  在推进文化社区建设中,潍坊高新区积极探索资源整合路径,创新打造“阵地+”模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核心,联动学校、文化机构、医院、企业等多方主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静态”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走进花园社区嵌入式“超然书房”,亲子共读国学经典的课堂上书声琅琅,墨香与书香交织成社区“文化底色”;浞岛社区深挖“邻里师资库”,退休教师步丽梅带领孩子开展STEM课程,既丰富孩子暑期生活,又破解家长“看护难”;汶泉发展区组织“中医义诊直通车”定期进小区,医生为居民把脉问诊、传授艾灸养生知识,让健康文化融入日常。“文化不再是的概念,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温暖力量。”冯家社区党委书记司志昊说。
  文化社区的持久活力,离不开居民主人翁意识的激发。在鸢都社区,“梧桐树下幸福里”文化品牌成为凝聚多元力量的纽带:高校志愿者定期带来3D打印、科普实验等趣味课堂,让孩子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社区艺术团阿姨自编自演戏曲联唱、广场舞,用文艺点亮居民生活;周边商户积极参与公益市集,展示剪纸、面塑等非遗技艺,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传承。“孩子上完3D打印课,回家就嚷着要当科学家,这样的社区教育比课本更鲜活!”居民孙先生言语中满是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可。
  为培育文化社区内生动力,潍坊高新区创新探索“雁阵队伍”建设机制。每个文化社区配备专职管理员,引导“五老”、文化能人、退休教师、党员干部等参与社区文化管理与服务,深挖居民中的文化带头人、文艺骨干、志愿者,组建起强有力的“雁阵”服务队伍,推动社区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文化基因在社区扎根。如今,冯家社区“五老”宣讲员、怡心社区“花儿”教师志愿服务队、花园社区文艺队伍、钢城社区“红色老兵讲解员”等200余名草根“文化明星”活跃在基层。正如全国劳模杨守伟在“里仁”文化宣讲中所说:“爱的传递需要载体,而社区就是最好的舞台。”
  文化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居民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汶泉发展区开展包粽子大赛、家风讲座等活动120余场,超8000人次参与,让居民在互动中拉近距离;浞岛社区“产销者计划”暑期托管服务,因精准对接双职工家庭需求,名额30秒内抢空;鸢都社区“幸福敲门”行动中,志愿者定期上门探望独居老人,让“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传递。
  如今,潍坊高新区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社区,丰富文化社区建设内涵。宣传部联合卫健局开展12场“中医生活社区行”“中医义诊直通车”活动,把健康服务送上门;各文化社区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服务,开办“老年大学”“文化夜校”,让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指数“升起来”,持续满足居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现在下楼就能看演出、学知识、交朋友,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社区居民的话印证了文化软实力的“硬成效”。
  目前,潍坊高新区5个省级文化社区示范点已形成“一社区一品牌”格局。未来,这里将持续聚焦居民最迫切的需求,为居民文化生活提供更优质专业的服务,不断提升文化社区品牌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文化“种”在社区里 “长”出幸福生活来
日期:2025-08-22 作者:王雅宁 来源:高新区报
  □本报记者 王雅宁
  暑假期间,潍坊高新区鸢都社区广场满是欢声笑语:孩子们围着3D打印卡通挂件兴奋讨论、老人们摇着蒲扇欣赏旗袍秀、年轻父母在多功能活动场地遛娃唠家常……
  “以前带孩子只能在小区里转转,现在有了多功能活动区,孩子玩得开心,我们也能和邻居拉拉家常。”隆基花园小区居民谭先生道出鸢都社区“空间微更新”的真切变化。一块曾闲置的空地,经社区组织居民共商共议、合力改造,变身融合运动、休闲、儿童娱乐功能的“幸福驿站”。这份家门口的美好,正是高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厚植社区治理根基的生动实践。
  在推进文化社区建设中,潍坊高新区积极探索资源整合路径,创新打造“阵地+”模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核心,联动学校、文化机构、医院、企业等多方主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静态”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走进花园社区嵌入式“超然书房”,亲子共读国学经典的课堂上书声琅琅,墨香与书香交织成社区“文化底色”;浞岛社区深挖“邻里师资库”,退休教师步丽梅带领孩子开展STEM课程,既丰富孩子暑期生活,又破解家长“看护难”;汶泉发展区组织“中医义诊直通车”定期进小区,医生为居民把脉问诊、传授艾灸养生知识,让健康文化融入日常。“文化不再是的概念,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温暖力量。”冯家社区党委书记司志昊说。
  文化社区的持久活力,离不开居民主人翁意识的激发。在鸢都社区,“梧桐树下幸福里”文化品牌成为凝聚多元力量的纽带:高校志愿者定期带来3D打印、科普实验等趣味课堂,让孩子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社区艺术团阿姨自编自演戏曲联唱、广场舞,用文艺点亮居民生活;周边商户积极参与公益市集,展示剪纸、面塑等非遗技艺,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传承。“孩子上完3D打印课,回家就嚷着要当科学家,这样的社区教育比课本更鲜活!”居民孙先生言语中满是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可。
  为培育文化社区内生动力,潍坊高新区创新探索“雁阵队伍”建设机制。每个文化社区配备专职管理员,引导“五老”、文化能人、退休教师、党员干部等参与社区文化管理与服务,深挖居民中的文化带头人、文艺骨干、志愿者,组建起强有力的“雁阵”服务队伍,推动社区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文化基因在社区扎根。如今,冯家社区“五老”宣讲员、怡心社区“花儿”教师志愿服务队、花园社区文艺队伍、钢城社区“红色老兵讲解员”等200余名草根“文化明星”活跃在基层。正如全国劳模杨守伟在“里仁”文化宣讲中所说:“爱的传递需要载体,而社区就是最好的舞台。”
  文化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居民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汶泉发展区开展包粽子大赛、家风讲座等活动120余场,超8000人次参与,让居民在互动中拉近距离;浞岛社区“产销者计划”暑期托管服务,因精准对接双职工家庭需求,名额30秒内抢空;鸢都社区“幸福敲门”行动中,志愿者定期上门探望独居老人,让“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传递。
  如今,潍坊高新区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社区,丰富文化社区建设内涵。宣传部联合卫健局开展12场“中医生活社区行”“中医义诊直通车”活动,把健康服务送上门;各文化社区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服务,开办“老年大学”“文化夜校”,让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指数“升起来”,持续满足居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现在下楼就能看演出、学知识、交朋友,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社区居民的话印证了文化软实力的“硬成效”。
  目前,潍坊高新区5个省级文化社区示范点已形成“一社区一品牌”格局。未来,这里将持续聚焦居民最迫切的需求,为居民文化生活提供更优质专业的服务,不断提升文化社区品牌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 今日高新版权所有 华光照排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