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慢下来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的这句话揭示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实现对更好的教育的追求,就需要慢下来,静待花开。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一方面它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能够让教师安心从教,学生静心学习;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个与社会广泛联系的行业,学生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家长,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教育既需要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又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尊重。时下,有的地方把高考成绩作为衡量地方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导致教育出现“只看分数不认人”的怪相。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成长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从孩子没出生时的胎教到出生后的早教,再到各种辅导、培训,这无一不是拔苗助长,盲目追求“快”的心理在作祟。10月15日《半月谈》报道,某城市医院的门诊数据显示,今年以来,13~16周岁抑郁症伴随自杀倾向的患者占学生患者总数的比例很高。学业压力、亲子矛盾、深度网瘾、拖延惯性产生的心理冲突等已成为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盲目求“快”的教育,让青少年丢失了健康成长的动力,成为了压垮青少年的最后一根稻草。
“快”的教育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为家长挣得暂时的“面子”,但失去的可能是孩子的健康。教育,只有慢下来才能真正让孩子获得足够的时间来汲取成长的养分;只有慢下来,才能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政府方面来讲,首先应转变对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育不同于企业,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一次的考试成绩上,更体现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上。如果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考核教师的唯一方式,盲目追求快出成绩,那么学校就成为了研制考试机器的工厂,而学生则成了这个工厂中的机器,缺少了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有思想、有生命力的人。对教育的考核,政府可以放手给教育本身,让学校根据教育规律,探索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考核评价方式。
作为家长,应把孩子的教育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静下心来等得起。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无法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只要是符合孩子特点的健康的成长方式,都是值得每个人尊重的。分数固然重要,但分数只能显示一时得失,相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一次考试的分数微不足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当然也有失败,但这都是孩子成长必须要经历的。家长的力量只是外在的辅助,而孩子内心的认知和心理的成长才是内在因素。家长要懂得孩子的成长是时间积累的结果,是精心陪伴的结果,那种寄希望于“速成班”“早教班”等各种辅导培训的依赖心理,无法加速孩子的成长,甚至有时会打破孩子成长的规律,最终毁掉孩子的一生。什么年龄干什么事,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盲目的求快,对教育来说无异于是一种灾难。
作为学校应摆正教育姿态,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孩子健康成长。要改进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式,把孩子对教师的认同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淡化用考试分数对教师的评价,让教师慢下来,让教育慢下来,用心做好教育的每一天。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把握好教育的节奏,既不拖延,更不能盲目求快,要在明晰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调动教师用心从教的积极性,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挚友,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慢下来,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自信。教育,只有慢下来才能体会到不一样的“驿路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