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手工坊 就业“邻”距离
日期:2025-08-15 作者:王雅宁 来源:高新区报
□ 本报记者 王雅宁 通讯员 刘 彬
近日,在新钢经济发展区渭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暖邻手工坊”成员们正在紧张赶制5000只蝴蝶结加工订单。今年以来,新钢经济发展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依托渭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多方资源,精心打造“暖邻手工坊”灵活就业平台,有效满足辖区居民“家门口”灵活就业、稳定增收的需求。
“我在党群服务中心做手工活,工作时间自由,也不耽误接送孩子。”“暖邻手工坊”成员单素敏笑呵呵地说道。
为确保手工坊真正惠及居民,发展区推出三项惠民举措:准入“零门槛”——彻底打破年龄、学历、身份限制,向所有有意愿的居民敞开大门;参与“零风险”——所有原材料由社区统一提供并担保,居民无需垫付押金,收益全归居民所有;方式“灵活选”——可选择在党群服务中心集中作业,边交流边生产,也可领取材料与教程回家自主安排时间加工。
项目启动前期,渭水社区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多次赴安丘、潍城、奎文等地的加工企业与合作方,深入生产一线考察,仔细观摩工艺流程,详细了解质量要求、结算方式及合作细节,反复比对筛选,最终审慎签订加工合同,为居民争取风险可控、收益稳定的项目。这一系列扎实的前期工作,为手工坊的顺利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4月,“暖邻手工坊”首次承接了5000只风筝加工订单。虽然首批参与者仅有5名居民,但她们热情高涨,2人在社区服务中心集中制作,3人则领取材料回家加工,实现照料家庭与灵活创收两不误。全体参与者齐心协力,仅用15天便高标准、零返工地完成交付,迎来“开门红”。
风筝订单的成功为手工坊赢得良好口碑,又有多位居民主动加入。随后,经实地考察签订的彩带线圈加工项目也顺利落地。面对需要耐心与细心的线圈缠绕工序,居民们反复练习,力求技术熟练、速度提升,再次如期完成交付。
一根线、一枚针、一件件融入巧思与汗水的手工制品,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和居民的共同奋斗中,不仅编织出增收致富的希望,更串联起守望相助的温情,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创新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的“新钢实践”。目前,手工坊极大提升了参与的便利性与包容性,预计可带动人均月增收800至1500元。“暖邻手工坊”的茁壮成长,其效益已从经济领域延伸至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提升社区品质的重要支点。
下步,新钢经济发展区将继续深化“党建+手工坊”模式,在持续拓展优质订单来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引入新业态,推动“手工坊”向规范化、规模化的“社区微工厂”升级,努力将居民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指尖经济”,让“家门口就业”的路子越走越宽,让“情有所归、心有所安”的幸福生活图景更加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