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产业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低热值煤的“颜值担当”

双欣矿业洗选创效突围解困侧记

□周涌 孙会涛 吕伟昌 贺立超
  今年以来,煤炭行业遭遇新一轮深度调整周期,市场价格持续探底。在产能过剩与供需失衡的双重压力之下,西北矿业双欣矿业数百名驻外开发职工以“北疆守望者”的姿态,在煤炭市场寒冬中持续奋战,这些跨越山海的建设者,用十余载青春丈量着北疆的四季轮回。他们既要直面煤炭市场供需失衡的凛冽风霜,更要破解煤质“先天禀赋”不足的生存难题———原煤热值仅有3200大卡,叠加市场价格持续探底的断崖式冲击,企业发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行业洗牌的暴风雪席卷而来,如何在这场生存保卫战中捍卫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守护近千名职工家庭的幸福根基?这既是关乎存亡的必答题,更是检验担当的试金石。
  、
先天不足 如何玩转热值“经济学”

  “近年来,随着矿井开采不断延伸,特别是4—1煤层开采以来,煤泥产量大幅增加,现有煤泥烘干系统年处理能力仅为85万吨,按当前产能测算,每年仍将有85万吨湿煤泥无法有效处理。”双欣矿业洗煤厂厂长郝赫介绍。
  由于湿煤泥含水率大、烘干系统产能不足等因素,造成煤泥积压,对公司销售经营造成严重制约。同时,运行超过10年的煤泥干燥系统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回收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其处理能力已无法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在当下“双碳”背景下,环保政策日益严格,如何构建绿色高效的煤泥资源利用体系,已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亟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末端治理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跨越式升级。
  “针对公司煤泥热值低、现有烘干系统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实际问题,我们经过多轮技术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决定建设超高压压滤系统。我们的技术团队多次前往设备厂商及兄弟单位,对超高压压滤系统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参数比对与工况模拟,最终遴选出了适合公司煤泥热值提升工艺的超高压压滤系统。自超高压压滤运营以来,公司煤泥产品附加值得到了质的提升。”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新说。
  双欣矿业超高压压滤采用超高水压压榨,最大压滤压力可达10兆帕,较传统快开隔膜压滤技术提升10倍,形成显著技术代差。压滤后的煤泥水分比常规快开隔膜压滤后的煤泥水分再降低8%—10%,发热量提升350—450大卡,吨煤电耗仅需3千瓦时,较常规快开压滤工艺每年可节省电费近500万元,经过超高压压滤技术生产后的煤泥经济效益可达每年4000余万元。
  
工艺革新 实现效率效益“双提升”

  走进双欣矿业,“降本增效”系列标语遍布在矿区宣传栏、工业广场、联合体走廊等地点,“深耕‘算账’文化、拧紧成本‘阀门’”“降本增效就是保工资,节省下的就是赚到的”等标语,无声地讲述着践行“低成本”战略没有投机取巧的捷径,只有脚踏实地的耕耘,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勠力同心,努力过好“紧日子”、开出“效益之花”。他们严格落实山东能源集团《煤炭质量管理办法》,建立煤质源头治理、环节把控、洗选加工三级管控体系,制定煤质管理刚性措施,实行原煤质量与商品煤质量分层考核,一级负责一级、上下齐抓共管,将精煤洗出率保持在63%以上。洗煤厂超前制定月度、季度、年度洗煤计划,发挥超高压压滤系统配套优势,进一步挖掘煤炭产品“含金量”。
  通过对原煤分级系统实施设备改造,将原有分级筛板升级为1 0毫米孔径冲孔筛板,显著提升筛分精度与处理效率。该项技改使块煤系统处理能力提升18%,日均原煤入洗量稳定在2万吨以上,有效降低末煤系统运行压力,实现工艺环节负荷均衡化。改造后块煤产率同比提高3%,系统能耗下降约6000瓦/时,设备综合利用率突破92%。
  针对传统“弧形筛+离心机”组合存在的重复分选问题,创新采用电磁复振筛替代弧形筛,通过高频电磁振动实现精准筛分,有效解决物料二次循环导致的灰分波动问题,粗精煤灰分合格率由改造前的78%提升至93%。工艺优化后,粗精煤灰分稳定控制在8%—9%区间,既满足产品质量要求,又最大限度保留热值资源。
  一季度,该公司充分发挥洗煤厂“摇钱树”功效,进一步提高选煤调质能力,通过构建“调质、分选、回收”全流程质量管控生产体系,在保障保供煤热值稳定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副产品附加值。此外,他们在确保洗选商品煤质级相符、保供煤质量稳定的前提下,持续实施螺旋粗煤泥提质回收、原煤配煤降水系统优化、洗选矸石脱水改造等项目,累计创新创效800余万元。
  
产销结合打赢市场寒潮“突围战”

  双欣矿业加强市场、煤场、采场“三点一线”协同管理,健全例会协调、数据共享、联责考核机制,根据市场变化指导现场生产、优化产品结构。他们坚持长协煤稳量、市场煤保价,深耕电煤保供和定制生产策略,精准把握“高价位”与“签约率”关系,将电煤供应量控制在380万吨左右,以此实现中长期电煤转化市场煤创效。
  “我们每天分析货运港口、周边站台煤炭库存情况,深入调研客户采购计划,安排专人收集周边站台发运数据和下游客户库存、用煤需求等信息,积极挖掘具备晾晒、掺配能力的客户,按照以销转存小批量分配原则,先后消化8000余吨劣质煤泥,减少了矸石外排费用,综合创效30余万元。”煤质发运工区区长张文武说。
  受24104工作面地质条件影响,每米割岩近300吨,原煤泥化严重,烘干后发热量仅1400—1500大卡,基本无产品价值,也 导致了煤泥棚和浓缩池高负荷运行,煤泥滞销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为进一步冲减销售压力,洗煤厂将发热量1800—2000大卡的末煤脱粉产品,按照相应比例掺配出售,从而增加产品价值。2月份,日均销售5000余吨,创效360余万元。
  他们秉持“提卡必涨”定价原则,时刻盯紧井下煤质变化,先后根据煤质波动6次调整价格,煤泥价格由20元/吨提至105元/吨,高出周边矿井相同煤质25元/吨,创效270余万元。
  
高效布局 销售市场版图“再扩大”

  依托“低卡块煤与外部高卡煤掺配调质”和“电厂末煤托底稳量,拓展散户保价”的销售布局,通过灵活调整“量价挂钩”策略,逐步探索煤炭价格上限,在销量与价格之间寻求效益最大化。
  他们坚持让利不让市场,持续优化客户资源,巩固战略合作用户,扩大电厂、钢厂客户群,实施“量价挂钩、分批作价”,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用户梯队。同时他们还按照“热值定价”原则,选择进场价格较高的直供客户企业作为重点攻关对象,为周边铝业、电厂供应末煤20余万吨,有效对冲市场下行以来煤矿竞相降价销售的不利形势,稳固了公司销售“基本盘”。截至目前,“电厂托底,稳量保价”的销售布局使公司均价高于周边同煤质矿井20元—30元/吨。3月份,销售末煤27万吨,直接增加销售收入近600万元。
  人无精神不立,企无精神不强。在祖国辽阔的北疆有句谚语“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如今,扎根北疆的“双欣人”正以“蒙古马精神”迎接新一轮的煤炭市场挑战。十余载寒暑,他们以守望相助的坚守诠释驻外开发的初心,纵使前路荆棘载途,驻外开发职工始终锚定目标,以笃行不怠的奋斗之姿,让精神之花在北疆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