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
倪福钢
周日,伴小儿去南湖植物园游玩,走到小北湖龟寿潭时,四岁零八个月的小儿开口吟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定睛一看,原来湖边的几株垂柳已经发出新芽,是绒绒的鹅黄,润润的翠绿,随着微风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如少女绵软的腰肢,格外轻飏,让人生出无限爱怜。
触景生情,不仅联想起了历代文人墨客咏柳的诗词歌赋。古人至于咏柳的诗词,不胜枚举。东晋陶渊明不仅喜菊,还爱植柳。他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留下了:“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咏柳的诗句。唐代柳宗元姓柳也爱柳,他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故有“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的民谣。柳宗元也写下了:“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的诗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吟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春夜闻笛《折杨柳》曲中触发深深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诗句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游子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杜甫也吟出:“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优美诗句。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写的都是长安的早春景象,别有一番韵味。陆游似乎也对柳树情有独钟,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山环水绕、草木自渐浓郁,蜿蜒的山径无路可走之际,突然看见绿柳飘飘,花团锦簇,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寓深刻的哲理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中,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表达的是坚定的报国情怀。
柳树之所以典故多多,除了柳丝姿态曼妙以外,主要还在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宋代诗人石延年的《咏柳》:天下风流无绿杨,一春生意别离乡。柔根恐是离肠结,未折长条先断肠……等等著名的离别诗句。这些借柳赠别的诗句道出了春色撩人时刻,亲友故旧,离愁别恨,俱在一支柳条之上,触目伤怀,岂不令人感伤!
不过,我还是非常怀念少年在农村老家的时光,爬上柳树,折了嫩绿的柳枝,做成柳哨的时刻。那种轻盈悦耳、时尖锐时粗犷的哨声,从柳笛中轻扬而出,直飞上云端,带走了我的忧愁,成就了我的快乐,也留住了我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