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泡在产线”到“执掌研发”
吴向龙的15年成长路
日期:2025-10-24 作者:裴悦廷 来源:高新区报
□本报记者 裴悦廷
从刚入职时基层一线的产品工艺员,到如今引领团队突破核心技术的行业专家,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带头人吴向龙用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一名基层研发人员的成长之路。
在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展厅,看似普通的一块小小芯片,却蕴含着大工艺、硬科技,这款由吴向龙主导研发的高功率红光LED芯片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光电转换效率可达5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光电转换效率是LED将输入电能转化为输出光能的效率,效率越高,同等亮度下耗电量越少。”吴向龙介绍,在当时,620nmLED国产指标基本在55%以下,团队立项时锚定56%目标,最终将这一指标提升至57%。效率提升并非易事,从20%到30%、30%到50%的跨越相对明显,但50%以上的突破,每一点的提升都需芯片工艺精益求精。
LED芯片是发光器件的心脏,突破国际先进技术,承载着吴向龙多年深耕研发的心血。2010年,刚加入浪潮华光的吴向龙,把产线当成“课堂”,每天泡在站点上进行操作。
“刚入职时,我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便常泡在产线上亲自动手操作,全程参与产品生产,在实操中积累经验。”吴向龙回忆道,那段时间,从后段的测试分选,到前段的光刻等关键环节,产线上的各个站点他都轮过一遍。在他看来,做研发不能“纸上谈兵”,必须把产线从头到尾的工艺要点都摸透、掌握牢,才能真正做好技术攻关。
凭借在产线积累的扎实功底,入职两三年后,吴向龙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首个转折点。因工作表现突出,他从专注单一工序的工艺岗,转向统筹全流程的产品研发岗。2013年,吴向龙便开始牵头蓝绿光照明LED产品研发,从外延投料筛选到工艺参数确定,都在产线反复摸索。
2017年,一场更大的挑战摆在吴向龙面前。当时公司红光反极性LED芯片技术落后,发光强度仅八九千毫坎德拉,远低于客户一万毫坎德拉的需求,良率也不足80%,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这是困境,更是突破的机会。”吴向龙主动扛起研发重任,重新出发,开始钻研红光产品技术。
“当时我认定这是难得的机会,便卯足了劲攻关。有时一套实验方案达不到预期,就得一次次投料、分析结果、跟踪过程,多的时候要试三四次,才能找到问题症结并改进。”吴向龙坦言自己性子慢,有耐心,恰好能沉住气钻研这些事。
经过一年半的攻关,他带领团队实现外延结构设计、反射镜工艺、粗化工艺等多项关键工艺突破,不仅将产品发光强度提升至一万二毫坎德拉,还把良率提高到90%,成功扭转红光芯片产品技术落后局面。如今,吴向龙带领团队研发的LED红光芯片已应用于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国内外重大赛事项目的户内外显示领域,并逐步推广至AR/VR、智能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未来,他不仅要继续提升产品技术指标,更计划培养更多年轻研发人员,以团队力量推动国产LED芯片产业持续升级。
“我希望能为行业培养更多技术研发人才。”吴向龙表示,如今,公司每年都会开展揭榜立项活动,只要有能力、有想法,任何人都可以主动申报牵头项目,让更多年轻人在实战中成长,共同为国产LED芯片产业升级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