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更精准、服务更高效、企业更满意,潍坊高新区——
“无感”监管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日期:2025-08-08 作者:郭鑫 来源:高新区报
□本报记者 郭鑫
在潍坊高新区联东U谷项目的施工现场,一架无人机悄然掠过建筑上空,镜头精准捕捉每一处施工细节。地面上,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的工作人员紧盯屏幕,将实时传回的建筑布局、外立面材质等数据与规划图纸逐一比对。没有鸣笛示意,没有人员入场,却让项目建设全程处于规范监管之下——这正是潍坊高新区推行工业项目“静音查、无感查”的生动写照。
“对在建工业项目按照‘七个施工节点’实施定期无人机航飞巡查,不打招呼,不进企业,不见面监管,在工业企业无感中完成规划监管。”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副局长史杨洋的话语,道出了这项创新监管模式的核心要义。
今年以来,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将无人机技术深度融入规划监管流程,针对工业项目建设的地基处理、主体施工、封顶等七个关键节点,实施“不扰企”式定期巡航,让监管工作在企业“不知不觉”中高效完成。
这种“无感监管”的优势,在联东U谷项目的规划验收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申请规划验收时才知道,建设阶段规划部门通过无人机对主体封顶、外墙施工、室外配套等节点全程跟踪监管。”联东U谷潍坊城市公司总监付松坦言,这种“不见面”的监管模式让项目始终在规范轨道上推进,很快就拿到了规划验收合格证。从项目破土动工到顺利验收,企业未曾因监管检查中断过一天施工,真正实现了建设不停歇、监管不缺位。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监管效能与企业发展需求,一直是规划管理部门探索的课题。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创新推出的“静音查、无感查”模式,通过无人机航飞技术构建起全链条监管体系:高、低空飞行结合的拍摄方式,能精准记录建筑单体的外观、材质、颜色等细节;实时比对则可第一时间发现与规划审批图纸不符的情况。截至目前,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已开展无人机规划监管50余次,累计航飞时长超1000分钟,覆盖辖区所有在建工业项目。
“无感监管”并非“无作为监管”。史杨洋强调,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巡查人员与规划审批人员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这种“事前不打扰、事中强监管、事后快服务”的闭环机制,既守住了规划红线,又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难题。
从“企业跑部门”到“部门送服务”,从“现场检查”到“云端监管”,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的创新实践,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种以技术创新提升监管效能的做法,不仅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建设的干扰,更通过全程规范监管缩短了项目验收周期,让企业在“无感”中感受服务温度。随着智慧监管手段的深入应用,潍坊高新区正逐步构建起“监管更精准、服务更高效、企业更满意”的新型政商关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