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懂云雾到给小球拍3D照——记者探访硬核“高新造”
日期:2025-04-25 作者:裴悦廷 来源:高新区报
□ 本报记者 裴悦廷
清晨,朝阳升起,大自然中丰沛的水汽凝结成缥缈云雾,弥漫在山峰、沟谷之间,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云海奇景,仿佛仙境一般。但你可曾听闻,这些流动的云雾也能被“采集分析”?位于潍坊高新区的企业仁和智海智能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云雾监测仪”,便实现了这一创举。这是当前国内唯一一款能实现雾采集与雾分析的仪器,成功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我们看到的雾是气态与液态的混合体系,其成分包含颗粒物、微生物等,相关科研应用属于环境科学前沿领域。”仁和智海智能科技(山东)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陈磊介绍,该设备已斩获4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已应用于国家级特定项目。
科研仪器是高水平科研的“硬支撑”,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专注环境健康与气象科研领域的专业仪器制造企业,仁和智海联合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完成了从“智能云雾监测仪”概念设计到样机量产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
在潍坊高新区,科技创新正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杠杆。与仁和智海一样,山东中科普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正以创新打破进口设备垄断格局,在精密测量领域开创“国产替代”新局面。
2021年,科技部将“高精度表面形貌测量仪器”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明确“2025年前实现国产化率超60%”的攻关目标。2022年底,中科普锐自主研发的粗糙度轮廓仪正式投产,其测量精度达到0.1微米级,性能可对标进口设备,但价格减了一半。
“以这个小球为例,设备可一次性完成轮廓度、粗糙度、直线度、圆度等多项参数测量。”在中科普锐实验室,董事长尹建华现场给记者演示。
随着我国精密制造业产业升级,工业零件加工精度要求已进入“微米时代”,检测设备成为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曾几何时,高端检测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中科普锐则从超声波探伤仪起步,历经10余年技术积累,构建起涵盖粗糙度测量、形状测量、三坐标测量的全系列智能检测产品线,以国际一流的检测技术为中国智造“量体裁衣”。
“目前我们的产品已出口英国、德国等国家。”尹建华透露,国产精密测量仪器替代进口是必然趋势,未来市场非常广阔。
为破解创新能级不足的瓶颈,潍坊高新区构建起“小升高——规上高企化——高企规模化”的梯度培育体系,通过靶向引进顶尖人才团队、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出一批“硬核”科技企业集群,科技创新正成为“高新造”走向“中国造”的最强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