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重工潍柴引领国产大缸径发动机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日期:2025-07-25 作者:裴悦廷 赵凯峰 来源:高新区报
□本报记者 裴悦廷 赵凯峰
大缸径发动机因其高技术壁垒、高盈利性,是发动机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但该领域一直被国外品牌垄断。经过十几年的科研攻关,山东重工旗下潍柴集团推出了远超行业标准的新产品,实现了在新领域的弯道超车,向内开启国产化替代,向外开拓海外市场,加速迈进全球价值链高端。
日前,在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15台潍柴12M55发电机组近期已完成并机加载调试。作为数据中心备用电源,这些单台价值数百万元的大缸径发电机组,将为浙江乃至全国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
“柴油发电机组是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最后一道保障防线,其一次加载能力与运行稳定性尤为关键。”山东重工潍柴电力系统公司工程师林磊介绍,潍柴数据中心发电机组的一次加载能力指标已达国际领先,且能在数据中心特有的容性负载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为数据“新基建”筑牢电力基石。
数据中心备用电源使用的大缸径发动机,与常用的中小缸径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并不同轨,一直是我国的短板所在。早在10年前,潍柴就开始组建专业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从0到1”的突破,并推出M33、M55全新平台大缸径高速发动机,产品谱系、产品结构进一步升级,不断满足行业对更高功率密度的超高需求。
“目前,我们的产品最大功率可以达到5兆瓦,功率覆盖范围全球领先。”山东重工潍柴大缸径发动机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洋洋告诉记者,针对数据中心应急电源的特殊需求,潍柴推出了一系列定制化的产品,高功率密度的全新产品不但大幅度减少了设备的占地面积,还能够给客户带来更低的运营成本。
去年以来,AI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对基础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掀起了AI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今年上半年,潍柴数据中心发电机组销量同比增长664%,远销亚太、欧洲、北美等国家和地区。面对激增的市场订单,潍柴通过优化生产组织、数字化改造等,月度生产效率提升了200%。
在山东重工潍柴电力设备公司副总经理赵忠诚看来,这主要得益于“大集团”的资源优势,企业建立了从销售、研发、采购到交付的“全链条”联合作战模式,确保集团资源高度协同,数据中心发电机组月产能提升了200%。
除了发电领域,大缸径发动机还广泛应用于大型矿挖、刚性矿卡等高端市场。由于技术门槛高,开发难度大,此前该市场一直由国外品牌垄断,国内用户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购买费用和维修费用。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目前,潍柴推出了M25、M33、M55等大缸径矿用产品平台,涵盖刚性矿卡、矿用挖掘机、矿用推土机等大型矿山用设备。目前,潍柴M系列大缸径矿用产品已配套超1700台运营车辆,批量运行时间超240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