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乾:我的“打印”能上天
日期:2024-03-29 作者:尹婷婷 来源:高新区报
□ 本报记者 尹婷婷 通讯员 李振勇
3月19日,在潍坊鑫精合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增材制造总工程师刘乾正在对某型号卫星连接支架进行工艺设计。“这个件结构复杂、质量轻、强度高,壁厚仅0.5毫米,传统加工工艺无法实现,只能采用增材制造工艺来做。”刘乾介绍道。
出生于1994年的刘乾,大学学习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去铸造厂或者材料研究所工作,而是看好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前景,毅然进入鑫精合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他弯道超车的青年实践。
增材制造工艺俗称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因为大部分零件结构都是通过打印直接成型,所以加工位置少、加工量小,材料利用率能够达到90%以上,打印周期缩减一半以上。
航空圈里有一句话,“卫星上的东西减重一克,要比金子还要贵”。而要实现轻量化结构设计,3D打印是目前最佳解决方案。刘乾曾参与过某卫星功能部件的设计制作,他们通过3D打印,采用点阵轻量化结构,在保证其外形的情况下,进行轻量化点阵的填充,最终重量只有4公斤左右,比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减重80%以上。
3D打印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为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新赛道,作为一种新职业,增材制造从业人员也面临着种种挑战。“我们负责的是产品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并不是仅仅把它打印出来,要负责打印后续的热处理、机械加工、检验检测等全部环节,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刘乾说,他的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刘乾曾参与过某型号无人机项目的制造,并试飞成功。把金属粉末放到打印设备里,各个舱段分体成型,然后激光焊接成一体机身,20多米长,骨架、机身、机翼俱全。“看似简单,其实我们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完成。”什么形状最佳?设计功能如何实现?产品从无到有,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需要刘乾和团队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想法。
“我们的产品应用到了哪些型号任务上,我们都会去关注,当那个型号任务成功的那一刻,就是我们这个荣誉感、幸福感最高的那一刻,我们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刘乾自豪地说,比如在“天问一号”的研制过程中,鑫精合作为增材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交付产品40余项,在减重、特殊功能实现等多个维度解决地外登陆项目研制工艺技术难题。
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18个新职业,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位列其中,加上行业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环境好、发展前景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此。
在高速发展中,潍坊鑫精合也曾遇到过增材制造专业人才招引难题。不过,随着近年来高校开设的专业增多,这一问题也在慢慢解决。“现在我们和山东职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在学校建立缩微工厂,提供打印设备等教具,并提供实习场地,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输送打下基础。”潍坊鑫精合总经理李宁说,目前公司共有20多名增材制造技术员,企业也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先车间实训,再转成工艺员、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总工程师。
“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知识面宽广。”刘乾并没有停下脚步,除了持续学习新技术,他还在实践中慢慢吸收其他行业的知识储备,如机械加工、焊接、无损检测、理化检测等专业。近期,刘乾团队用了两个月左右时间,将某种材料性能从1700兆帕提高到2100兆帕,变不可能为可能,成功满足客户对材料强度的特殊需求。
如今,企业每年将产值的6%—7%拿出来搞研发、开发新材料。“需要通过研发来确定材料性能、打印参数,用巨大的创造性,来实现技术的革新。”李宁告诉记者,潍坊作为工业大市,尤其潍坊高新区集聚了很多先进制造业企业,他们正在探索增材制造技术在注塑等民用行业的应用,预计2024年产值将达到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