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学校因地制宜改造运动场地
小空间玩转“大体育”
日期:2024-03-01 作者:柳翠瑛 来源:高新区报
本报记者 柳翠瑛
一个普通上学日的早上八点半,潍坊高新区北海学校校园里便开始涌动着浓浓的运动气息。小学部6个班级和初中部4个班级的同学们正在老师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跑步、做操、打篮球等锻炼,小小的操场上,热闹非凡。
北海学校是典型的操场小、班级多,且学生年龄差距大的城区学校。学校总占地面积约为18000平方米,但体育运动场地仅有约4000平方米,运动空间不足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而由于地处中心城区,场地外扩受限。在这样的条件下,5000名学生的日常体育运动需求却能得到充分满足,这是如何做到的?
“学校操场上只有三块篮球场、两块排球场和一个田径跑道,缺少其他运动功能区域。因此,我们就创新实施了错时、错学部、错级部、错项目的‘四错’工程,提高操场和各种器械的使用效率。”潍坊高新区北海学校体育学科主任李芳说,学校将操场划分成13个运动区域,合理安排103个教学班的体育课,从上午第一节便开始均衡排课,改变传统上午操场空空、下午人满为患的情况。
“往上跑的时候要注意抬起脚来,一鼓作气冲上去……”在操场旁边的封闭地下车库入口,七年级六班的同学正在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腿部力量锻炼。
这是北海学校打破“专项运动非专用场地不可”限制的创新做法。学校将校内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充分利用,进一步缓解专项场地不足困境。
“除了利用车库出入口的斜坡区,我们还将地下一层餐厅的空闲区域改造成乒乓球室和体测专用教室,沥青区域用于跳绳和啦啦操项目等,在确保活动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做到场地布局最优化、利用效率最大化。”李芳介绍道。
“我感觉在车库斜坡上进行体育锻炼还挺有意思的,有点像在跑步机上进行坡度跑步,能增加跑步的力度。”北海学校七年级六班学生乔子轩说。
此外,北海学校围绕满足学生多样化运动需求,持续在提升师资水平上下功夫,发动校内具有体育特长的优秀教师,进行跨学科育人联动,并充分链接高校资源、社会体育组织等,与本校体育教师组团建队,开设篮球、武术、花样跳绳等8种特色社团课程,助力学生个体特长发展。
传球、跑位、跳投……周一下午4点,是北海学校篮球社团活动的时间。小学部六年级六班的学生张诗涵正在和初中部的学长们一起进行锻炼。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打篮球,也经常自己在家锻炼,老师就安排我提前加入了初中篮球队训练,感觉对我球技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张诗涵说。
据了解,北海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充分了解学生体育爱好及特长的基础上,建立起体育人才库,打破中小学年龄限制,进行融合式教学,建立竞赛队伍,有针对性地对体育特长学生进行梯队搭建和培养。
据了解,“四错”工程实施以来,北海学校体育课堂组织紧凑有序,运动密度有所提高,体育抽测成绩稳步上升。近年来,小学部和初中部在区级体质抽测中成绩逐步走到全区前列。在近几年各级体育联赛中,北海学子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小学部获得区体育联赛男子篮球冠军和乒乓球项目男子甲组团体冠军,初中部获得乒乓球项目女子团体冠军等多项荣誉。
“体育教育改革并不只是实现体育教育空间上的简单改变,而是要围绕‘健康第一’的育人导向,把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和一生成长放在核心位置,做到真正让改革创新成效惠及每一名学生。”李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