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伟:
23年点亮千余名孤残儿童心灵的“爱心妈妈”
日期:2023-05-26 作者:岳鑫 来源:高新区报
“有些孩子可能是患有病症或者畸形,我们就根据他的情况,躺着或者坐着来给孩子设计。”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正在给“宝宝房”里的孩子们理发。记者看到,孩子们不仅发型各不相同,衣服也基本都不重样。杨守伟说,每个孩子的体貌特征、对颜色的喜好都不相同,要尽可能挑选他们喜欢和适合的衣服。
2000年,29岁的杨守伟来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成为一名孤残儿童护理员,当时她自己的女儿也刚3岁。“当时来这儿上班的时候,觉得可能就跟幼儿园一样,给孩子们唱歌、跳舞,当老师。”在她想来,“看孩子”这活儿能有多难呢?
但是,当看到这里的孩子不但不会唱歌,连床都下不来时,杨守伟心里五味杂陈。“躺在床上、身体僵硬的孩子比较多,各种病症都有。心里很不是滋味,特别心疼。”杨守伟说。
福利院里,病残孩子的比例超过90%,需要更专业的照顾,杨守伟从最基本的喂饭、喂奶开始,一点一点跟着老同事们学习,从每个小细节琢磨,怎样让孩子吃得更舒服一些,更多一些。她明白,孩子们只有加强营养和锻炼,强健体质,才能早日接受手术治疗。
“强直型脑瘫孩子的嘴唇平常是紧闭着的,越是闻到奶的香味,就越着急,越僵硬。我考虑的是,给孩子脸部做按摩,让孩子舒缓下来、身体慢慢放松下来,这时候再喂,等他吞咽两口就赶快拔下来。如果多吞咽一口,孩子咽不下去,就会喷出来。”杨守伟根据每个孩子的病症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喂养方法。
对于行动不便的孩子,杨守伟提出“脱离床铺”:每天把孩子们抱到地垫上2次,给孩子抚触2次,拥抱7次,不能自理的大孩子也跟着一起进入课堂,在特制的垫子上一起听音乐、参与互动。哪怕孩子没反应,杨守伟和同事们也总是温柔地对他们说话。
针对长期卧床的孩子,杨守伟设计了“O”型枕头;针对有自残行为的孩子,设计制作了“约束衣”;针对唇腭裂孩子,设计了“吸管式奶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李秀玲是杨守伟的同事,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杨守伟经常拿着一个小本子,每次送孩子们到康复科做康复,她本可以放下孩子就走,等下课时再过来接,但她总是尽可能多待一会儿,跟康复师请教后续护理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平常孩子有什么问题,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她就会马上记录,甭管是查资料也好,跟其他同事沟通也好,她就想立即能解决这些问题。”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养护科科长李秀玲说。
为了让孩子们更舒适、更快地恢复健康,杨守伟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护理技能。“越干工作,越觉得知识不够用,也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杨守伟说。23年来,她先后取得了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中级蒙特梭利教师等多项资格证书,她创新开发的“重症脑瘫儿童口腔护理”方法、婴幼儿触摸墙等在全国儿童福利机构得到推广。在杨守伟的精心护理下,孩子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性格也开朗起来。
从2008年起,杨守伟为每一个进入福利院的孩子建立了成长档案,从孩子刚入院时的手印、脚印,会翻身、会站、会走的照片,到第一次喊“妈妈”的时间,每次看病求医的经历……她都详尽记录下来。有朝一日孩子回归家庭,这份档案就可以帮爱心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
虽然23年来,杨守伟像妈妈一样悉心照料护理过1000多个孩子,但不同的是,杨妈妈对这些孩子的爱,却是希望他们能离开,忘掉自己这个“妈妈”。
福利院二楼大厅的一角,落地玻璃窗正对着儿童福利院的大门,这是杨守伟在福利院里流泪最多的角落。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她不忍心当面跟孩子告别,只能躲在这里,目送孩子们远去。“盼着他们被收养,盼着他们回归于家庭,也期待着有爱心家庭来收养他们。但是,把他们送出去以后,一刹那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人领走了,就忍不住流泪。”杨守伟说。
对于被收养的孩子,杨守伟希望他们能在新家庭里安稳地长大,不受打扰。她会不时翻看相册,猜想孩子们现在的模样。对于留下的孩子,她就像妈妈一样,操心着他们生活、学习、成长的一切。
这些年,随着优生优育的普及,福利院的孩子越来越少,目前,潍坊市儿童福利院里还有90多个孩子。杨守伟和同事们每天继续忙碌着,用心、用情陪伴孩子成长。
本报记者 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