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2年成本降低30%,入选省“专精特新”
聚能电池:有“锂”走遍天下
日期:2023-05-26 作者:尹婷婷 杜楠楠 来源:高新区报
本报记者 尹婷婷 杜楠楠
2021年1月18日,答辩通过。
潍坊光电产业园一栋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3层楼房,迎来了它的新主人——潍坊聚能电池有限公司。2021年2月,企业正式投产,当年即实现销售额3070万元,利税约620万元。
同大多数企业一样,聚能电池也经历了疫情期间原材料价格的大涨大落、物流园封控和生产停摆,如今实现稳健增长。一季度,企业实现销售额780万元,同比去年增长200%。
锂电池就是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穿梭,以完成充放电的过程,因此在行业内被称作“摇椅电池”。其生产主要是将组合材料通过溶剂、胶黏剂等做成极片,再通过不同工艺加工而成。
传统锂电池生产过程复杂、成本高,还易造成环境污染,许多企业从负极入手,研发出以去离子水作为溶剂的水系电池,不过正极却一直没有人做。
面对这块技术空白,潍坊聚能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纪磊带领团队借鉴负极思路,重新选择材料匹配,经过两年技术攻关,自主研发水系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并取得相关专利授权,成本比传统的锂电池低30%左右。目前公司全线生产该产品,约占5%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续航能力逐渐下降、换电池成本太高成为行业痛点。聚能电池自主研发“纯电增程器”电池组,目前正在进行关键技术突破。
“没有创新,企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每年投入一部分资金和精力做好产品的开发,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杜纪磊说,这也是聚能电池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公司目前已拥有自主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
找准市场、坚持创新、稳健发展,聚能电池今年迎来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企业成功入选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杜纪磊也获评山东省重点工程人才称号。荣誉还为聚能电池带来省级创业类人才项目股权投资500万元,大大解决了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经济缝隙”,从看似不起眼的缝隙中找到生存空间,做大做强之后也能够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聚能电池就属于这类企业,作为一家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企业,产品主要用在移动通信基站、新能源汽车等,处在产业链发展的中间环节,不为常人所知,但也不可或缺。他们就在这条不太容易出圈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感。
在遭遇发展危机时,高新区全力帮助解决融资、厂房难题,一对一指导项目申报,为企业不同阶段提供全方位服务。公司共有21个创始合伙人,其中12人在公司关键岗位任职,团队分工协作、默契十足。对于关键岗位人才,公司采用固定工资加奖金模式,仅专利奖励就有三轮,鼓励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真正的发明创造。
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各省纷纷出台文件,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并且配置比例不低于10%的储能电池。随着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发电端、供电端、用户侧都需要配备储能电池。聚能电池的发展,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今年,高新区围绕储能这一新兴产业,新建投资100亿元的储能产业园,引进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强的关键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在这样的“风口”下,聚能电池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