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如是绘》
一群人,一件事,坚持了近三十年
敦煌画院 著绘 中信出版社
上千年来,敦煌壁画因为时间、风沙、气候或人为破坏等种种原因,导致不可逆的剥落和破坏。现在仍没有技术可以阻止敦煌壁画变得“像酥团一样”,也许,有一天敦煌壁画会永远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值得安慰的是,作为敦煌壁画的守护者,一群画师三十年来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临摹壁画。他们坚信只有被看到,技法被传承,敦煌壁画才能继续“活”下去。
敦煌画院一直深耕于敦煌艺术领域,长期探索泥本临摹技法,真实还原壁画的本色,是国内唯一大规模使用这种技术复制敦煌壁画的机构。为了唤起更广泛的大众认同,推进敦煌文化艺术的传播,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背后的故事,真正读懂敦煌,敦煌画院30年来首次出书《敦煌如是绘———接续1600年美的历程》,将精心打磨多年的泥本摹绘壁画一次性展示给读者。敦煌如是绘,即敦煌是此般绘成的。

《云中锦》
云中谁寄锦书来
陆春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云中锦》选取中国古典笔记的9位代表作家为书写对象,他们分别是唐朝的段成式、北宋的沈括、北宋南宋之间的叶梦得、南宋的洪迈与周密、元代的陶宗仪、明初的刘基、明末清初的李渔、清代的袁枚。从这份名单里,可看出作家对古典笔记作者的取舍和评价上的权重,也可从中见出两宋笔记繁盛的面貌。
《云中锦》计26万字,抛开序言和后记,分配给9个笔记作家的文字平均下来每人接近3万。集子的内容实则是9篇人物素描,每篇作品在结构上大致可切分为缘起、仕途或问学生涯、笔记写作、身后事、故地拜访几部分。缘起部分,一般会从笔记作家的家世讲起,重点渲染对少年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家人,这里面父亲的角色出场较多。仕途或问学生涯部分,9位作家中除了陶宗仪和李渔之外,皆通过科举或举荐很早进入仕途,他们少年天才,政绩卓然,最后又多退至书斋,纷纷将笔记写作作为人生归途。笔记写作部分,除了钩沉笔记作品的创作时间和创作心态外,陆春祥极少自己站到文字里去,正面评述《武林旧事》或《闲情偶寄》的成就得失,而是勾勒作家创作的坚实基础,他们的博闻强记,他们对野史传闻的兴趣,以及他们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志趣。身后事部分较为简略,以简单的线条叙述作家们人生落幕的时刻。故地拜访部分,叙述的则是“我”的寻访,通过对故居、墓地等的拜谒,试图在物质性遗存中唤醒一种特殊的温情与敬意。这里面的逻辑,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宣称的那样,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钢的城》
书写炉火钢花中的奋斗人生
罗日新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打开《钢的城》,一幅作家手绘地图清晰呈现在眼前,一轧钢分厂、运输部、钢研所等建筑展示着长江之畔这座钢铁巨龙的形态,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正发生在这里。小说中写道:“临钢有百年历史,前身是晚清洋务运动中,总督张之洞主政湖北时兴建的汉阳铁厂,也是当时清政府治下唯一的新式钢铁企业……1949年之后,钢铁厂重新兴盛,位居中国八大特钢企业之首,有‘共和国工业摇篮’的美誉。这摇篮里,有数万名工人、数万个家庭,由此又衍生出为这数万家庭服务的行业:医院、学校、托儿所、菜场、商店、电影院、广播站、邮政所、银行、饭馆……钢厂于是成了钢的城。”在这座钢的城中,从1994年底一场普通工人的婚礼开始,改革者易国兴、祝大昌、俞刚,普通工人吴回芝、活宝、赖子、叶老实等人物轮番登场,三代人共同叙写钢厂改革转型、资产收购并购以及贸易战中钢城改革发展的变奏曲。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有一代代改革者直面社会浪潮的勇气和魄力,更有普通人在社会转型期的奋斗与坚守。《钢的城》塑造了大小人物60余个,涉及各社会层级,既有易国兴等改革决策者、弄潮儿,也有祝大昌、傅佳钢这类管理骨干,孙锦西等技术骨干,还有活宝、赖子、叶老实等普通工人。他们的真实可感与作者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