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倪福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意思是指: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读书,能润泽心灵,提升本领,纯洁操守。有了书香的滋润,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加丰盈多彩。读书之美,美在润泽心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在他的推动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学习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一项任务,并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要加强读书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读一部好书,尤其品读一部经典,就是为灵魂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好的书籍,能将历史定格,变柔弱为坚强。要想在精神上保持富足,就需要不断超越简单的物质追求,多加审视不完美状态下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十年前,我也经历了人生发展道路上的一些坎坷和挫折,曾经一度心灰意冷,但每每在空闲时读起一些经典书籍,浮躁不安、愤慨不平的内心就能很快平静下来,一些健康向上、传播正能量的故事,也总是能深深地感染我、激励我。读好书、品经典,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心。经典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精神源泉”,更是“精神大餐”,读经典书籍虽难,却能让人终身受益。我坚信,在书海里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的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和高度。
喧嚣多变的时代,如何坚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保持从容坚定的前行步伐?读书不可或缺。如今在纷纭万状的信息时代,进入阅读经典书籍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知识的“保鲜期”也越来越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人们对手机、电脑的依赖,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了被手机夺走的一代,一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是用手机或电脑搜索,寻找答案。其实,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即便搜索出来答案,又是否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呢?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读书却成了奢侈品,特别是闭门读书更是不易。或许只能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空间的细微声音。现在党中央号召全党上下学习党史,惟愿广大党员干部工作之余,少一些觥筹交错,多一些手不释卷,于字里行间潜心思考,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才能不断增强心有所畏、言有所止、行有所戒的定力,在精读、深思、笃行中描摹出人的精神底色。如果说读书是积累的话,那么写作就是思想的升华,没有比原创作品更能体现读书的珍贵。读书和写作绝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做到知行合一,才是读书人最优秀的品格。
唯有热爱读书,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溪流,多读书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把书籍当成生活必需品,让读书真正成为生活习惯,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以书为伴,含英咀华,才能洗涤心灵、涵养浩然之气,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